
開始想閱讀這本書印象是電視上播出一則新聞,一個從屏東出生的女孩勇闖紐約奮鬥的真實故事,後來在網路上爬文,發現她出版了一本書叫做「不認輸的骨氣」是一本自傳和分享獨自在國外經驗。
江孟芝 出生屏東市,從小對畫畫有興趣但考慮家裡經濟情況而選擇自學繪畫而考上師大美術系甚至完成留學美國紐約SVA藝術學院研讀研究所,而這一切都是靠像雜草般的韌性和實現夢想的決心,完成人生的里程碑。從小並不富裕,不想增加家裡負擔,靠自己賺取學費也堅決不跟家裡拿錢,所以在大學時期靠自己兼職許多工作來完成學業,畢業後並不像大部分同學直接攻讀研究所,而是選擇就職進入社會工作同時也減少家中負擔。她說:「因為家中並不富裕更讓自己清楚明白,自己沒有多的時間可以娛樂享受,而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完成自己的夢想,同時也能減輕家人的負擔。」
看完這本書打動我的是,作者訴說人生中的不如意都只是暫時的,所有的酸甜苦辣唯有自己嘗過才會明白它的滋味;也許聽到身邊朋友出國唸書很羨慕但其實背後她努力了是不為人知的辛苦或者曾經也有朋友打擊過信心的話,卻無法阻擋一個對夢想有憧憬的人對未來的渴望和實現的決心。
就像書中提到一般體育選手年過30歲大部分是退役或者是退休,因為體力跟以往有差別的關係,當時年僅30歲的網球選手羅傑·費德勒全勝時期拿到超過10座以上冠軍,但30歲之後就沒有如大家所預測的傲人成績漸漸從體壇消失;經歷過膝傷、背傷和低潮期原因,卻在2017年以35歲高齡返回球壇拿下睽違五年的大滿貫,隔年拿下人生第20座大滿貫。原來自己的能力不是別人說的,而是態度決定你是誰;樂觀看待自己的所有特質,願意擁抱那些威脅、挑戰和批評,並相信透過發覺自己的潛能努力學習,朝自己喜愛的事情前進等待機會來的那一刻,那時我也已準備好了;人生逆境也會有順境的時候,不是等待而是主動出擊找機會,那麼夢想就不再遙遠。另外作者也提到自己是如何準備考取托福、申請美國SVA藝術學院研究所和獎學金讓自己踏上紐約這顆大蘋果,不僅成為家人的驕傲,也成為台灣人的榜樣。
— 書摘 —
- 其實你沒有想像中的渺小。
因為種種原因導致失眠甚至有憂鬱傾向,想靠跑步鍛鍊來解決症狀而不是藥物,從一開始的2公里到後來相繼完成跑半馬甚至是全馬(馬拉松半馬21公里,全馬42公里),還完成國際型的前五大馬拉松賽事。 - 說出來會被嘲笑的夢想,才有實踐的價值。
「用雙腳征服舊金山,突破自我的第一個二十一公里」是作者在舊金山完成一場半馬馬拉松寫得一篇文章,獲得評審獎;那時,知名度為零沒有拿過任何國際獎項,曾想是否有能力寫書?文筆足以勝任出一本書?就像JK羅琳曾說:「改變世界需要的並不是魔法,而是發揮出內在的力量。」 - 活著,就從撕掉標籤開始,人要是一輩子隨波逐流那就真的失敗了。
美國談話性主持人艾倫·狄珍妮Ellen Lee DeGeneres曾經因同志身份飽受侵凌而如今成為美國最有影響力媒體人之一 曾說:「無論你是誰,無論你在哪裡,做你原本的樣子。跟世界分享你自己每個人都應當是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保持自己的本性吧!別感到羞愧,相信你會被坦然接受,因為真誠永遠是最好的報酬。」 - 人生舞台,不到謝幕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活得有多精彩。
日本岩室純子82歲的阿嬤白天在餃子店工作,夜晚在Club當DJ,人生追尋夢想不是年齡阻擋我們實現,而是態度決定我們一生可以過得多豐富。 - 即便,我們的生活陷入泥淖,仍然可以優雅地仰望星空。
鬥志是被激發出來的,那是一個人認真活著的最好證據。 - 有選擇的叫生活,沒有選擇的是生存。
剛到紐約生活除了工作存下來的一點錢,申請的獎學金都已拿去繳學費,不知下一餐在哪裡。但人總是有預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原住校宿舍政策改變,規定新生需住滿一年;情急之下找舍監溝通寫信給校長說明自身的情況需要搬離宿舍原因,來來回回長達兩個月之久;雖然結果依然不能搬離宿舍,但校方考量作者情況提供經濟資助減緩燃眉之急。人生有許多意外是我們無法預料的,但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權利是都是自己爭取的,勇敢去改變現狀,一切都有可能。 - 世界是如此之大,知識又是如此之浩瀚,如果不出去看看,不知道這條路有多少深具啟發的人事物。在國際的舞台上,唯有把自己準備好,才有籌碼去認識更厲害的人。
看完這本勵志人心的書,想起一位老師曾說:「發生在別人身上叫故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叫歷練。」一生當中有好事和壞事降臨在自己身上,而我們該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它,作者將一切考驗當作自我投資的磨練。遇到難題可以「害怕」、「哭泣」,但「放棄」絕不是一個選項。也因如此,積極正面的力量,迎來人生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