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初知道這位作者,是從一位老師分享作者寫的一本斷捨離教如何整理家裡,同時也是在整理自己的人生的書籍;看到作者麻里惠自身的整理經驗以及學生和客戶的故事告訴我該如何正確的收納屬於自己的心動物品,而不是隨意丟掉。一開始不是先急著丟物品而是先教我們釐清整理、收納和打掃與我之間的關係。
看完書後,迫不急待的開始整理自己的衣櫥。不知大家是否跟我一樣,摺衣服總是讓人很困擾,永遠摺不好甚至找不到自己的哪件衣服放哪去?而這些竟然書裡都有實際的教學方式,自己做過一次發現自己的衣櫃空出很多空間出來,實在有夠神奇。
#書摘
整理(面對自己)的行為,打掃(面對大自然)的行為。
整理是指整理物品不是打掃;反之,打掃是打掃污垢;書中所說的「整理」並非打掃。
整理,是調整自己內心的狀態;打掃,則是清除內心罣礙的行為。
作者整理物品方式,對每種物品的心動排名方式進行;歸納出兩種排名法:
1. 先以最接近心臟的地方開始整理 (如上衣 →褲子/裙子 →襪子…)。
2. 每樣挑選出排名心動指數高的前三名物品。
(整理節慶,先以整理衣物開始)
註解:「整理節慶」意思,不能每日整理 (整理是指一次性做完)。
「日常整理」:東西用完,歸回原位。
「節慶整理」:完成一生一次的節慶整理,度過如自己所願的人生。
- 物品吸引人的三大魅力:
1. 物品本身的美感 (先天)
2. 使用者投射性在物品上的情感 (後天)
3. 物品本身的歷史和貴重感 (經驗值)
像是爺爺奶奶傳承下來的金飾櫃子,不僅有歷史含義和貴重感。 - 尋找一張照片,想像自己可擁有的理想生活。
讓生活產生視覺化,透過照片改變成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 讓心動卻沒用的物品,重新找到存在價值。
整理不心動的一箱物品不急的都丟掉,看看是否可以提升它的價值。
(譬如穿不下的衣服,經過剪裁後搖身一變,變成漂亮的桌布。) - 收納要考量物品的材質,分別以下類別:
1. 布製品 (衣服)、紙製品 (書籍)、電力相關商品 (家電、電線、記憶卡)。
2. 水製品 (保養品)、食品、陶瓷類、玻璃類。
性質相同的物品收納在一起。(如電線類商品隔壁放置電力相關,而文具
類則放像筆、便利貼等物品) - 收納就是要思考「自己與物品的關係」,並決定「物品居住的家」。
- 「化妝」讓自己變身為女性的重要儀式。
化妝品是最注重心動感的物品,是讓當天的自己變身為女性的重要儀式,若每天早上的化妝儀式沒有心動感,人類的惰性就會跑出來敷衍了事,那麼你的一天也會一事無成。 - 「侘寂美」,源於日本的一種美學理念,主張簡樸、自然、不加矯飾。
註解:侘寂 (wabi-sabi)是一種不完美主義的詞,明白萬物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所以不與時間相爭,不爭還很欣賞,珍惜;也因如此反而贏得時間的美;也是日本茶道、花道、武士道的精神存在。(在意的不是挽回那些被時間摧毀的外表,相反欣賞它的時光留下的痕跡。)與西方認為的不朽、壯觀、耐久的偉大理念相反,侘寂欣賞的是凋零、離群索居和隱匿。
特徵:不對稱、粗糙或不規則、間單、經濟、低調、親密,展現自然的完整性。 - 廚房收納是以「容易清理」為前提,不是以容易拿取為理想狀態。
(作者去餐廳觀察發現,整理重點是要清理水漬與油垢,在於清理的容易度。) - 收納區域順序:衣櫃 →房間(臥室) →書房 →客廳 →廁所 →廚房
看完書後把自己房間大肆整理後,如同書中所說整理一定會改變人生,但不是社會地位或財富的提升,最大的轉變是在整理的過程中喜歡自己;整理不是要否定過去,而是為了認同現在的自己。坦然接受與自己價值觀截然不同的人,才算是真正完成整理作業。